一位大学经济系的朋友和我聊起一个蛮有意思的明朝典故,说的是汉语大写数字与反贪官的故事。
明朝的朱元璋反贪仍是动了真格的。他早年很苦,当过和尚,漂泊过整整3年,跑过不少地方,亲眼目睹了贪官蠹役的种种恶行。当了皇帝之后,他下决心要搞清正廉洁。《大明律》一出,就有30卷。官吏贪婪腐化的,一概发配到北方边远地区去。假如贪婪金钱六十两银以上,没什么好说的,那就砍头示众!
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有一个严重贪婪案“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勾通官吏们大举并吞政府赋税,累计达二千四百万石粮食,这个数字简直和其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持平。此案牵连到12个朝廷高官、6个部的大小官员和全国许多大地主。朱元璋大为震动,命令将郭桓同等案犯以及牵连者几万人斩首示众。
与此同时,朱元璋拟定了严峻惩治经济犯罪的法则,在全国财政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用的办法,重要的一条便是把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等。后又把“陌”和“阡”改写成“佰、仟”。
汉语数字大写,在技能层面上确是重要的行动,堵住了帐册上的一个缝隙,所以沿袭到现在。但这仅仅是一个技能手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涂抹发票之类的活儿,算小玩意儿了。贪婪的手法早就升级换代了。可是,这句老话不会错:伸手必被捉。
到商铺买东西,开发票,都会看到大写的汉语数字。可你是不是会想到,数字大写的诞生,居然源于这么一段前史典故!它是前史上一个反贪大案的副产品。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咱们老祖宗留给咱们的一份反腐败的遗产,一个永久的警钟。汪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