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为未来五年数字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荣联科技作为企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专业服务提供商,积极践行数字化实践,多年来致力于客户核心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公司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在金融、运营商、政府公用、能源及生物医疗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企业服务、物联网和大数据、生命科学三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系统集成服务是根据客户信息系统现状和需求,为其提供咨询规划、系统架构、软硬件选型和交付、实施等整合服务。公司系统集成服务包括: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储存、容灾备份、网络和信息安全、智能建筑、安防系统、软件定制开发等。IT运维服务主要面向IT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系统、备份系统、云管理平台、大数据平台、各种生产和管理应用软件等。通过客户热线、定期巡检、现场支持、远程诊断、驻场外派、预约值守、备件更换等方式,保障客户系统的稳定运行。公司IT服务主要包括咨询规划、运维管理、业务外包、软件实施开发、机房搬迁、系统和数据迁移、云托管、云管理服务等。
在物联网领域,公司具备数据采集、数据接入、边缘计算、数据管理和运营服务能力,已形成公用事业(水电气煤暖)能耗监控、新能源车监控、智能建筑运管控、智慧矿山一体化协同管控方案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在大数据领域,公司具备多源数据(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IOT)和异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结构化数据库)采集能力;具备数据分类、标注、清洗和入库能力;具备数据存储、备份、脱敏、分析、展示、安全接入等统一管控能力;具备数据应用和多系统整合能力,已经在政府公用、能源制造、生物医疗行业形成细分场景解决方案。
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始终坚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历经多年的积累沉淀,目前已经推出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和分析软件、生物信息分析一体机和云服务,并能提供架构咨询、数据中心建设、高性能集群建设、生信分析云平台建设的完整解决方案。
公司拥有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证书二级、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符合性证书三级、ITSS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标准二级、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三级、信息系统安全运维三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证书一级、安全生产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等多项资质,并通过了CMMI3级、ISO9001、ISO20000和ISO27001、ISO45001、ISO14001等管理体系认证。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获得市场认可。公司顺利通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的专家评审,首次获得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三级证书;顺利通过了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证书二级、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符合性证书三级、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信息系统安全运维三级、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DC/ISP证书、相关管理体系认证等重要资质的更新换证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在专业技术服务领域获得多个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及行业协会的认可及肯定。其中,荣联Helicube生信分析一体机获评“2021-2022大数据产业优秀产品”;荣联冷冻电镜数据分析平台荣获“2021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产品”;
“荣联助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搭建精准医疗诊断辅助平台”案例获“2021ITS智能服务数字化应用案例奖”;公司多个案例入选2021-2022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手册;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公司上榜”2021-2022年度Cloud100(中国云计算百强)”多个榜单,荣获“2022中国数字生态最具号召力企业”、“2021智能运维100强企业”、“2021数字化转型卓越企业”等多个奖项和荣誉称号。公司子公司昊天旭辉获评“2021数据服务卓越企业”、云生数据获评“2021-2022大数据产业影响力企业”。
2022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60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911万元,增长15.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1.2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02%。
公司引入国资之后,随着国资股东的信用加持,运营资金充足,主营业务进一步聚焦在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IT服务方向,行业也向金融、教育、科研、制造、运营商、生命科学、医疗服务聚焦。各地的新冠疫情对公司报告期内的正常经营影响比较大。4月初,公司北京办公区所在区划爆发疫情,公司接受政府的防疫指导,控制办公区人流,除部分关键岗位职工到岗外,其他员工居家远程办公;公司业务重镇上海整个2季度封闭居家办公2个多月;区域业务中心广州、成都也陆陆续续受到疫情的影响。虽然公司有完备的数字化线上业务系统,支持绝大部分业务能够线上完成,但是疫情导致公司行业客户项目采购和实施进程大幅滞后,同时各地的供应链紊乱也对业务的正常开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公司传统优势行业能源和电信行业的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公司金融行业业务,通过积极跟进行业大客户的业务需求,保持住了业务基本盘稳定并持续增长;同时公司紧紧抓住疫情在政府、生物医疗等行业带来得新业务机会,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公司生物行业长期客户诺禾致源、吉因加、西湖大学生物实验室等均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积极把握国民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契机,积极布局互联网企业、短视频企业、AI(人工智能)企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等风口行业的头部企业,抓住这些头部企业快速发展周期对IT基础服务的新需求、新变化,迅速占领并扩大新兴市场,同时这部分企业对IT系统和服务的高要求也锻造了公司更快的响应能力、前沿的技术能力和高效的保障能力,有效对冲了疫情对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的业务拓展虽然受疫情影响难以全面展开,借此契机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的内功,改善各项运营效率。公司组建了专班项目小组清理库存、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可变现股权投资等各项资产,加快企业的经营周转效率;组织开展与各家金融机构的紧密沟通与有效协同,拓宽融资渠道、压降融资成本,为业务良性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保障研发投入和业务投入不受疫情影响的同时,继续在近两年持续坚持的“开源节流”基础上进一步严控人员编制和各项管理支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逐步得到有效执行和国民经济的稳中向好,公司积极布局参与国家“东数西算”、“3060双碳目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重大产业发展机遇,在传统业务基本盘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目前公司战略发展路径清晰、业务团队稳定、资源保障可靠,公司创始人王东辉先生正带领已经磨合多年的业务和技术团队,全面争取下半年的各项市场机会,力争实现全年的既定增长目标。
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十四五期间,将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数字经济安全体系,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等8个区域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促进数据中心行业规范化、集约化,提升整体算力规模和效率,强化云网融合,多云协同,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
2022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的重要举措。打造范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
云计算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云计算是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云计算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日益显著,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重点举措。云网协同、算网一体、多云协同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是实现“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保障。2022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相关政策》,指出保障云服务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云服务的运行稳定已经是信息通信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实现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推动大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等技术创新,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完善大数据标准体系。宏观层面,要求在2025年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基本建成数据资源体系,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在确保数据安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带动数据要素流通、数据创新型应用和新型消费产业等聚集落地。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2年4月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中提出了15大类任务和83项具体举措,在夯实基础设施、深化融合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安全保障、完善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网络体系强基、标识解析增强、平台体系壮大、数据汇聚赋能、新型模式培育、融通赋能“牵手”等目标和要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生命健康作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成为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中的两项,并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保障。规划同时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启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期项目,加强国家心血管、呼吸、肿瘤、创伤、儿科等医学中心建设,聚焦重大病种,打造若干引领国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医学中心和医学创新转化中心。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已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空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多元。预计十四五期间,信息技术服务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加速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客户数字化转型需求积极拓展新业务,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IT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提高到5.8%,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60%。
202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继续呈现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持续向好,业务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利润总额增势明显。2022年1-6月全国累计完成行业收入46,266亿元,同比增长10.9%;利润总额进一步恢复增长,上半年行业利润总额4,891亿元,同比增长7.3%。
从细分领域看,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30,296亿元,同比增长12.0%,在全行业收入占比为65.5%,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4,790亿元,同比增长9.3%,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的比重15.8%。软件产品收入增长加快。上半年,软件产品收入11,427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4.7%,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053亿元,同比增长11.3%。信息安全收入增速稳中有升。上半年,信息安全收入755亿元,同比增长11.4%。
近年来云计算发展迅速,产业生态日益成熟,应用范围从政务、金融、电商等行业向制造、农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延伸拓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在基础云资源方面,2021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到3,280亿元,增速45.4%。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2,291亿元,增速52.7%;私有云、混合云等非公有云市场规模近1,000亿,增速30.9%。在行业云应用方面,2021年政务云市场规模565亿元,预计未来四年复合增速29.1%;金融云市场规模394亿,预计未来四年复合增速28.6%;工业云市场规模250亿,预计未来四年复合增速33.1%。随着云计算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计短期内企业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市场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大数据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生命科学是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基础,是保障国泰民安、构建健康医疗支撑体系的关键。基因大数据作为“生命健康的新基建”,已成为出生缺陷防控、肿瘤防治、公共卫生、科技兴农、生态保护等方面重要的技术基础。据安永报告,中国医疗行业内医疗信息化投资总额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3,567亿元;在医疗大数据方面,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577亿元。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战略布局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战略层面始终围绕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积极布局、敏捷调整。公司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服务为核心,以云集成和数据集成服务为两大战略方向,形成云服务、数据服务、自有产品和服务、数据中心建设四大业务布局,及金融、政府公用、运营商、能源制造和生物医疗五大行业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既定战略,推动技术升级和业务转型,深耕行业客户,拓展生态合作,不断丰富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业务规模、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2022年,公司加强服务产品化的发展战略,推出“集成运维服务产品线”、“驻场服务产品线”、“云服务产品线”三大产品线,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覆盖IT生命周期的IT服务产品,为客户灵活定制个性化的行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贴合实际的差异化服务体验,从而持续提升用户满意度。 (二)技术与研发优势 1、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和研发体系。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11项。报告期内,新申请发明专利1项、筹备申请专利2项。 公司积极参加国家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及标准化推广工作。公司作为核心编写组成员参与编写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报告5.0版》已正式发布并推广实施。该报告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分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组织编写,是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研制、推广和应用等活动的顶层规划和指南,也是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最佳实践的总结和提升,依托于报告体系研制的标准已成为行业监管、企业能力建设的主要依据,被产业界广泛认可。 2、将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公司依靠在优势行业沉淀,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行业需求和新技术的融合对接。报告期内,公司推出荣联Helicube生信分析一体机获评“2021-2022大数据产业优秀产品”;荣联冷冻电镜数据分析平台荣获“2021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产品”;“荣联助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搭建精准医疗诊断辅助平台”案例获“2021ITS智能服务数字化应用案例奖”;“荣联助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搭建精准医疗诊断辅助平台”和“荣联助力西湖大学冷冻电镜数据分析平台建设”被收录入《2021-2022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手册》。 3、各项业务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的专家评审,首次获得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三级证书;顺利通过了ITSS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标准符合性证书二级、ITSS云计算服务能力标准符合性证书三级、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信息系统安全运维三级、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DC/ISP证书、相关管理体系认证等重要资质的更新换证工作;荣获“浪潮信息000977)杰出生态伙伴奖”。 (三)客户资源和合作伙伴优势 在长期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公司的产品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市场及客户的高度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信誉。公司深度参与客户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在金融、政府公用、运营商、能源制造、生物医疗等重点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公司不断深化重点行业客户合作,深刻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帮助客户实现核心业务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公司以政府公用、运营商和能源制造(汽车)等行业为突破点,从大规模的云基础设施的部署、复杂多云平台的构建、云原生微服务的引入、数据湖仓一体化的落地实施部署,在实现客户对数字化转型改革的需求同时,也实现公司业务范围的拓展,全面提升公司服务能力水平。 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不断扩大并深化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共进,共赢”。继续和上游厂商华为、H3C、浪潮、戴尔易安信、超聚变、中科曙光603019)、VMware、HitachiVantara、Veritas等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华为合作相继获得多产品钻石经销商资质、华为云领先级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伙伴资质、华为数字能源北京地区分销银牌认证;与Oracle、Altium、SAS、Teradata、京东江民、NetScout、TeamViewer、Gigamon、鼎甲科技、长扬科技等深度合作,丰富产品服务能力。 (四)管理体系优势 公司依据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持续完善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公司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决策效率和专业水平。公司建立了面向行业和区域客户的前端营销体系,以云和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专业高效的职能后台支撑体系。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损益管理、资金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联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释放组织活力。积极开展各类员工培训和员工技能认证,人才梯队建设有序进行。 公司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并通过IT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效率,为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系统支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各系统功能来适应公司的业务和管理要求;构建管理口径业务简报自动化并同时生成可视化分析基础。在初期构建内部银行管理分析系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为公司决策层及时了解业务资金占用和整体资金统筹配置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同时,结合相关管理需求积极筹划构建经营管理分析报表,自动化生成管理分析月度报告。 (五)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体系优势 公司搭建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区域平台,作为全面业务载体,支撑战略落地;建立了北京总部、区域中心、地区办事处或客户现场的三级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客户不同服务等级的要求。公司搭建了400服务热线和呼叫中心,能够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公司研发了标准化服务流程和服务管理体系,形成服务合同、服务等级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呼叫中心管理、远程和现场服务交付、满意度调查、预防性维护等服务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并实现按客户、服务事件等的成本核算与考核,服务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司建设的自有IT运维平台,有效提升了IT运维服务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六)国资股东支持保障优势 山东经达于2021年3月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山东经达是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下属的全资国有企业,定位为现代工业园区的专业化运营商、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载体、土地储备开发运营的运作平台、带动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公司充分借助国资体系成熟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内控监察经验,推进相关部门的内部组织和制度建设;公司依托国资股东平台优势,在资金、信用方面获得了重要支持,争取到与意向金融机构的合作;同时国有股东协同助力公司拓展政务市场,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品牌影响力,为公司未来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技术风险 公司涉及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生物医疗均属于高科技领域。高科技的应用极大改变了全球各行业、各企业的业务运营、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方式,发展前景广阔。但高科技企业处在变革的前沿,新技术不断涌现,随时面临技术更替的风险,并需要面对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业务模式的变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公司密切跟踪技术发展最新趋势,保证公司战略和业务始终跟随技术演进方向。同时,通过严格的投入产出考核和预算管理,对各项技术投入的可行性和回报率进行系统性评估,并在执行过程中定期考核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降低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 2、产业政策变动风险 公司所处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如果未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则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公司重点聚焦的能源制造、生物医疗等新兴行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一定依赖性,若相关产业政策发生变化,亦会给公司的发展带来影响。 3、人力与组织波动风险 数字化转型要求公司业务不仅解决客户的IT问题,更要在充分理解客户核心业务的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客户的业务问题。因此,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优化组织结构,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和激励措施,不断加强核心骨干员工的培训和干部梯队建设。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业务方向持续向云和数据转型、向客户核心业务的深入,需要引进更多的技术、营销、管理人才和行业专家,如果公司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不能持续的吸引和保持高质量人才,将对公司战略实现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4、市场环境风险 随着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越来越多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互联网企业进入企业服务市场,凭借品牌、资金、人才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公司及时调整生态合作策略,与多家新兴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仍将面临一定的竞争风险。 2022年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影响范围广泛,对公司业务拓展、项目交付、现场验收等商业活动带来了阻碍。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公司在坚决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采取线上远程办公、人员驻场等应对措施保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但若未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波动,则公司面临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经营业绩下滑风险。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闻泰科技昆明工厂大举招工将代工苹果MacBook?公司招聘人士:目前主要做耳机,预计下个月做电脑
迄今为止,共3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6398.43万股,占流通A股10.95%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5.68元,股价在成本下方运行。空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下跌的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股东人数变化:半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2-03-31)减少2467户,幅度-4.18%
参控公司:参控中水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控比例为35.0000%,参控关系为联营企业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